做了父母后,孩子的吃喝拉撒都成了家庭头等大事,孩子也困扰着很多妈妈,甚至恨不得每天拿个小本本记下大便的次数和性状。如果孩子几天没拉,那妈妈可要急坏了。
别着急!宝宝不拉便便,或只是攒肚子
攒肚,多发生在满月以后,纯母乳喂养、还没有添加辅食的宝宝。
这是因为,宝宝在满月以后消化能力逐渐提高,能够对母乳充分地消化、吸收,使得每天产生的食物残渣很少,宝宝的排便间隔时间变长。
一般地,随着宝宝的生长,食量逐步增大,在4个月以后,攒肚现象就会逐渐减少直到消失。
判断宝宝是攒肚还是,很简单
什么是攒肚?
母乳喂养的宝宝2~3天甚至一周左右不排大便也无痛苦表现,待到排便仍为黄色软便,无硬块,量有多有少,这种现象称为攒肚。
什么是?
婴幼儿是一种常见病症,有大便干燥,隔时较久,大便干结,有时为小球状,且宝宝排便时脸憋得通红,排出困难费力。
那么,宝宝为什么会呢?
一般来说,引起的主要原因,跟宝宝的饮食结构有关系!比如:
1、食物中纤维素不够
这是引起宝宝的主要因素,食物中的纤维素不够,会导致大便中的固水物质不够,形成干结大便。因为排便费劲,宝宝排便的时候觉得痛苦,就越不敢排便,这样大便在体内积的时间越久,大便就越干硬,形成恶性循环。
2、辅食添加过多,或者奶粉过浓
有的妈妈才刚给宝宝开始添加辅食,为了宝宝晚上睡觉时间能长一点,就一次喂太多的米糊,这样可能会加重宝宝肠胃的消化负担,出现。
还有的妈妈,担心宝宝营养不足,冲奶粉时会刻意多加一勺或半勺奶粉,或者勺奶粉时总是满勺,这样也会可能会导致宝宝。正确做法应该是自然平勺!
3、食物加工过于精细
辅食精细的话,虽然容易吸收,但同时食物残渣也少,也会容易导致。因此,辅食是不是越细越好,应该随着宝宝月龄的增加,由细到粗逐渐改变。
4、过度补充钙和维生素D
通常,没有医生建议的情况下,宝宝是不需要补钙的,因为母乳或配方粉是钙质来源。如果额外补钙,过多的钙在肠道内会和脂肪酸结合形成钙皂,引起,甚至可能出现结石。
重要的事情,再说一遍:纯母乳喂养的孩子不需要额外补充钙剂,只需要补充维生素D;配方奶喂养的孩子,只要满足孩子每天需要的奶量,也不需要额外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。
打断的恶性循环,方法是这三个
1调整饮食结构
让宝宝多吃一些富含纤维素的食物,比如:
红薯、土豆、南瓜、空心菜、西兰花、豌豆、大豆、菜心以及梨、杏、李子、西梅、蓝莓等。
给宝宝少量多次喝足够的水,不要用果汁代替白开水。
按规定的比例冲调奶粉,注意,一勺奶粉,是一平勺,而不是一满勺。
2让宝宝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
宝宝开始如厕训练了,用餐后鼓励孩子在马桶上坐5-10 分钟,每天 1-2 次,帮助宝宝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。
如果不重视让孩子养成定时规律排便的习惯,长期以往,孩子肛门对粪便刺激的敏感性降低,也会引起。
3鼓励孩子多运动
宝宝的运动量不足,肠胃蠕动就会减少,也会导致。建议多鼓励小宝宝趴、翻、爬、坐、走,大一点的孩子多进行户外游戏运动,促进身体新陈代谢,预防。